Translate

Wednesday, January 8, 2014

中醫淺說 : 五行學說-治療

臨床上,確定治療的原則和方法,也可以應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。

跟據「五行相生規律」的治則是「補母」與「瀉子」,即「虛則補其母、實則瀉其子」。對臟腑的虛證,不但要補本臟,還要補其母臟;而治療實證時,不單要瀉本臟,還要瀉其子臟。治法主要有 :「滋水涵木法」、「益火補土法」、「培土生金法」、「金水相生法」四種。
  1. 「滋水涵木法」:滋養腎陰以養肝陰的治法,又稱「滋腎養肝」,或「滋補肝腎」法。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致肝陰不足,甚致肝陽上亢之證。
  2. 「益火補土法」:(注:此「火」是指「命門之火」, 即腎陽而不是心火。)溫腎陽而補脾陽的治法,又稱「溫補脾腎法」。適用於腎陽式微而致脾陽不振之證。
  3. 「培土生金法」:健脾益氣以補益肺氣的治法。適用於脾肺氣虛之證。
  4. 「金水相生法」:滋養肺腎之陰的治法,又稱「滋養肺腎」法。適用於肺陰虧虛,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;或腎陰不足,精氣不能上滋于肺,所引起的肺腎陰虛證。
跟據「五行相克規律」的治則是「抑強」與「扶弱」。「抑強」適用於相克「太過」的相乘或相侮,著重制伏其強盛者,使弱者易於恢復。「扶弱」則適用於相克「不及」的相乘或相侮,在強盛者尚未克制太過之時,預先加強被克制者的力量,以防止病情的發展。治法主要有 :「抑木扶土法」、「培土制水法」、「佐金平木法」、「瀉南補北法」等四種。
  1. 「抑木扶土法」:以疏肝健脾,或平肝和胃法,以治療肝脾不和、或肝氣犯胃之證,又稱「疏肝健脾」或「平肝和胃」法。適於木旺乘土、或土虛木乘之證。
  2. 「培土制水法」:以健脾利水之法,以治療脾虛不運、水濕停聚以致水腫脹滿之證,又稱「敦土利水」法。
  3. 「佐金平木法」:是滋肺陰、清肝火之法,以治療肝火犯肺證,亦稱為「滋肺清肝」法。多用於肺陰不足,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證。
  4. 「瀉南補北法」:以瀉心火、滋腎水之法,以治療心腎不交證,又稱「瀉火補水」法、「滋陰降火」法。用于腎陰不足、心火偏旺、水火不濟、心腎不交之證。
五行理論,也用於指導臟腑用藥。不同的藥物,有不同的顏色與氣味。以顏色分,有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五色;以氣味分,有酸、苦、甘甜、辛、咸五味。藥物的五色五味,與五臟的關係,是以天然色味、性能與歸經為依據,按照五行來歸類。

  • 肝 :青色、酸味。如白芍、山茱萸味酸入肝,以補肝之精血。
  • 心 :赤色、苦味。如丹參味苦色赤,入心精以活血安神。
  • 脾 :黃色、甘味。如石膏色白味辛,入肺經以清肺熱。
  • 肺 :白色、辛味。如白术色黃味甘,入脾以補益脾氣。
  • 腎 :黑色、咸味。如玄參、生地色黑味咸,入腎以滋養腎陰。

在針灸療法中,針灸學家將手足十二經,近手足末端的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「五輸穴」分別配屬於五行。在治療臟腑疾病時,根據不同的病情,以五行的生克規律進行選穴治療。如治療肝虛時,根據「虛則補其母」的原則,取腎經的合穴陰谷,或本經合穴曲泉進行治療。若治療肝實証時,根據「實則瀉其子」的原則,取心經滎穴少府,或本經滎穴行間治療,以達到補虛瀉實,恢復臟腑正常功能之效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