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Wednesday, January 15, 2014

中醫淺說:臟象學說 - 心系統

心位於胸中,在五行屬火,為「陽中之太陽」。

心主宰人體整個生命活動,故又稱為「君主之官」、「生之本」。


心的生理功能有二,主血脈與藏神。


心主血脈」。心、脈、血三者密切相連,構成一個血液循環系統。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,須依賴心氣充沛、血液充盈、脈管通利為基本條件。「心主血脈」,是指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的生成、運化、心臟的搏動、脈管的舒縮等,使血液在脈道中運行,流注全身,發揮營養和滋潤的作用。


心藏神」。心藏神的功能,是建立於心主血脈的基礎上,因為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。心既是「廣義之神」,能統帥全身臟腑、經絡、形體、官竅的生理活動;同時也是「狹義之神」,能任物並接受外界刺激而作出反應,進行意識、思維、情感等精神活動。神能馭氣控精,並調節血液和津液的運行輸布。臟腑之精化為臟腑之氣,臟腑之氣推動和調控臟腑機能。各臟腑經絡等不同功能,都必須在心神主宰和協調下分工合作,故心又稱為「五臟六腑之大主」。


心的生理特性有三:心為陽臟心主通明心氣下降


心為陽臟」。心位於胸中,在五行屬火,為陽中之太陽,故為「陽臟」或「火臟」;以心陽為用,但也必須與心陰相協調。


心主通明」。指心脈以通暢為本、心神以清明為要。


心氣下降」。心位於人體上部,其氣宜降。當中尤以心陽下降於腎、資助腎陽為重。


心在體合脈」。脈,即血脈,為血液運行的管道,故稱「脈為血之府」。脈統屬於心,由心主司。脈能「壅遏營氣,令無所避」,血脈具有約束、固攝血氣在脈道中運行,防止逸出脈外的作用。同時,脈道必須保持通理滑潤,防止血液瘀滯。


心其華在面」。全身血氣皆上注於面,故面部的色澤,可反映心血的盛衰、心氣的盛衰和心機能的強弱。


心在竅為舌」。舌主味覺,心之氣血通過經脈上榮於舌,使之能鑒別五味。舌主言語,舌的運動和語言表達能力,則依賴心神的統領。舌體血管豐富,外無表皮覆蓋,故舌色能靈敏的反映心主血脈的功能。心與舌通過經脈相聯系,手少陽之別絡循經如於心中,達舌本。故心的精氣盛衰能從舌頭的變化得而反映 - 心主血脈和藏神的機能正常,則舌體紅活榮潤,柔軟靈活,味覺靈敏,語言流利。


心在液為汗」。汗,是津液經陽氣蒸化後,由汗孔排于體表的液體。心主血脈,血液與津液同源互化,血液的水液滲出脈外,則為津液,津液是汗液化生之源。心血充足、津液充足,汗化有源,既可滋潤皮膚,又可排出體內的廢水。汗出過多,津液大傷,必然耗傷及心精、心氣、心神, 可見心慌、心悸之證;大汗更可致心氣、心陽暴脫,而出現氣脫、亡陽的危候。故謂「血汗同源」,「汗為心之液」。另外,心以其主血脈和藏神機能為基礎,主司汗液的生成與排泄,從而維持人體內外環境的協調平衡。


心在志為喜」。喜,是心之精氣對外界刺激的良性應答。心精、心氣、心血充沛、心陰心陽協調,是喜樂情緒的內在基礎。喜樂有益心主血脈的機能,「喜則氣和志達,營衛通利。」從心主神志的功能狀況來分析,又有太過與不及的變化:精神亢奮使人喜笑不休,精神萎靡,則可使人易於悲傷。另外,心為神明之主,故五志過度,均能損傷心神。


心與夏氣相通」。心為火臟,陽氣最盛,同氣相求,故與夏氣相通應。在病理上,心陽虛的患者,病情多在夏天得以舒緩;相反,陽盛陰虛之體的心臟病與情志病,則在夏天加重。養生方面,夏三月宜「夜臥早起、無厭于日」。而治療,則提出「冬病夏治」的理論,如陽虛的心臟病,在夏天陽氣隆盛之時適當調理,可事半功倍。


與小腸相表裡」,是指手少陰心經、與手太陽小腸經,相互屬絡而成為表裡。


小腸又稱「受盛之官」,主要功能有三:主受盛化物、主泌別清濁與小腸主液。

  1. 主受盛化物:「受盛」,即接受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;「化物」,即對飲食物作進一步的消化。
  2. 主泌別清濁:即是經小腸中的食糜,在作進一步消化的過程中,隨之分為清、濁兩部份。清者,即水穀精微和津液,由小腸吸收,經脾氣運輸全身。濁者,即食物殘渣和部份水液,經胃和小腸之氣的作用,通過闌門傳送到大腸。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正常,則二便正常。相反,則清濁不分;不僅水穀精微得不到吸收,出現便溏;而且水液經糞便大量排出,會致尿量減少。
  3. 小腸主液:是指小腸在吸收水穀精微的同時,也吸收大量水份,從而參與體內的水液代謝。以「利小便以實大便」的方法治療腹瀉,就是「小腸主液」的實體應用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