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Friday, January 17, 2014

中醫淺說:臟象學說 - 脾系統

脾,位於腹中,五行中屬土,為「陰中之至陰」,又稱「倉廪之官」。

脾的主要生理功能,是主運化主統血

脾主運化」,是指脾氣具有把穀食與水飲,化為水穀精微和津液,並把水穀精微吸收、轉輸布散到全身各臟腑的生理作用。脾主運化,可分為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兩方面。
  1. 運化食物。脾氣推動、激發胃和小腸,消化水穀,化為穀精。其精微部份,經脾氣的激發作用由小腸吸收,再由脾氣轉輸,上輸心肺、以灌四旁, 分別化為精、氣、血、津液,內養五臟六腑、外養四肢百骸,皮毛筋肉。
  2. 運化水飲。主要表現為兩方面:一、是把胃和小腸吸收的津液,即水精,以及由大腸吸收的水液,和由腎氣的蒸化作用回收的水液,經脾氣上輸於肺。二、脾居中焦,在水液代謝過程中,起樞轉的作用。凡水液的上騰下達,均依賴脾氣的樞轉,使之上行下達,暢通無阻,從而維持了水液代謝的平衡。
「脾主統血」,是指脾氣統攝、控制血液於脈中正常運行,而不逸出脈外。脾統血,是氣固攝作用的表現。脾氣充足、生氣有源、氣足而固攝作用健強。病理上,由於脾氣升舉、與肌肉聯系密切,所以把一般出血時間較長、色淡質稀,多見於人體下部和肌肉皮下出血,統稱為「脾不統血」, 如便血、尿血、崩漏、肌衄等症,通常兼見倦怠乏力等氣虛表現。

脾的生理特點有脾氣上升脾喜燥惡濕

脾氣上升」,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,以上升為主,具體表現為升清和升舉內臟兩方面。「脾主升清」,是指脾氣的升動運輸作用,把胃腸吸收的水穀精微(即“清”)等,上輸心、肺、頭、面等,通過心、肺的作用,化生氣血,以營養全身。病理上,若脾氣虛弱,而不能升清,濁氣亦不得下降,則上不得精氣滋養,而見頭目眩暈,精神疲憊;中有濁氣停滯,則脘腹滿脹;下有精微下流,而見便溏、泄瀉等。此外,脾氣上升,能維持內臟位置穩定,防止下垂。若脾氣虛弱,無力升舉而下陷,則可導致某些內臟下垂,如胃下垂、腎下垂、陰挺(子宮下垂)、脫肛(直腸脫垂)等病症。

脾喜燥而惡濕」,與胃喜潤惡燥相對。由於內濕、外濕皆易困遏脾氣,致使脾氣不升,影響其正常功能的發揮,故脾欲求乾燥清爽,「脾燥則升」,此所謂「脾喜燥而惡濕」。

脾在體合肉,主四肢」。肌肉,內經稱為「分肉」。四肢相對軀幹而言,是人體之末,故又稱「四末」。肌肉和四肢有賴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的營養資潤,才能壯實豐滿,發揮其運動功能。 病理上:肌肉失養,必致瘦削、軟弱無力,甚至痿廢不用。 臨床上,健脾胃生精氣,是治療痿症的基本原則,亦稱為「治痿獨取陽明」。

脾其華在唇」。唇,指口唇,受脾精、脾氣及其生化運化的氣血的濡養。其色澤可反映脾精、脾氣的盛衰及其機能的強弱。脾氣健旺,氣血充足,則口唇紅潤光澤。若脾失健運,氣血衰少,則口唇淡白不澤。

脾在竅為口」。口主接納和嘴嚼食物,脾經連舌本、散舌下,舌又主味覺。食慾和口味可反映脾的運化機能狀態。若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則見食慾不振,口味異常,如口淡乏味、口膩、口甜等。

脾在液為涎」。涎,為脾精化生出自兩頰,自口角流出,質地較清稀;負責保護和潤澤口腔,以助食物的嘴嚼和消化。

脾在志為思」。思,是脾之精氣對外界刺激的應答;由脾精、脾氣化生,同屬脾志。此外,思又與心神有關,所謂「思出於心、而脾應之」。病理上,「思則氣結」:思慮過度,最易防礙脾氣運化,可導致脾胃之氣滯,可見不思飲食、脘腹脹悶、頭目眩暈等。

脾與長夏氣相通應」。脾主運化,化生精氣血津液,以奉生身,同氣相求,故與長夏相通應。長夏之濕雖主生化,而濕之太過,反困於脾,使脾運不展。故夏秋之間,脾弱者易為濕傷。時逢炎夏,濕與熱兼,若濕熱交相為病,則多見身熱不揚、肢體困重、 脘悶不舒、納呆泄瀉等。治療時重在除濕,「濕去熱孤」。

脾與胃相表裡」,是指足太陰脾經、與足陽明胃經,相互屬絡為表裡。

胃的主要功能有二,是主受納主腐化水穀
  1. 主受納水穀。飲食入口,在胃氣通降作用下,容納於胃,故胃又有「太倉」、「水穀之海」、「水穀氣血之海」之稱。
  2. 主腐熟水穀。指胃氣對飲食物初步消化,並使之成為食糜。
胃的生理特性,是胃氣通降和喜潤惡燥。
  1. 胃氣通降,以降為和,主要體現於飲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過程。一、飲食物入胃,而胃容納而不拒;二、經胃氣初步消化後,逐步向小腸;三、食物殘渣下移大腸,燥化後形成糞便;四、糞便有節制地,經魄門排出。胃氣不降,則出現納呆脘悶、胃脘脹滿或疼痛、大便秘結等「胃失和降」之症。若胃氣不降,反而上逆,則出現噁心、嘔吐、呃逆、噯氣等「胃氣上逆」之候。胃氣不降,亦可影響心氣、肺氣的下降,可伴見失眠、心煩,出現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之象。
  2. 喜潤惡燥。由於胃為腑,屬陽土,其病易成燥熱之害,必賴充足津液的滋養,才能正常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。
*胃氣的含意,可分為四點:可指推動胃的運動以發揮其受納腐熟水穀的精微物質;或脾氣和胃氣的合稱,又稱為「中氣」;或水穀之精化生之穀氣;或一身之氣或「正氣」。

**脾胃雖同司飲食物的消化、吸收和轉輸,但性能上不一樣:胃為腑、脾為臟;胃主受納、脾主運化;胃氣主降、脾氣主升;胃屬陽土、喜潤惡燥,脾屬陰土、喜燥惡濕。二者納運協調,升降相因,燥濕相濟,陰陽相合,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、吸收和轉輸。人出生後,生命活動的繼續,和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實,均依賴脾胃之氣運化的水穀精微,故稱脾胃為「後天之本」、「氣血化生之源」。在病理上,脾胃也是相互影響。脾為濕困,運化失職,可影響胃的受納和降;胃失和降,也影響脾的升清運化,從而出現腹脹、泄瀉等症。在養生防病方面,有說「四季脾旺不受邪」、「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」,脾氣健運,則正氣充足,人體就不易受病邪的侵襲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