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Monday, January 13, 2014

中醫淺說:藏象學說

中醫的藏象,是指藏於體內的內臟,表現於體外的生理病理征象,和它們與自然界相通應的事物和現象。

中醫的藏象學說,是一套利用古代精氣陰陽五行學說,以五臟為中心,精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,通過經絡系統,把臟腑、奇恆之腑等、連系成一個整體的生理病理系統(五臟一體觀)。

五臟的生理病理機能系統,既不只是五個垂直的獨立系統,也不只是首尾相連的環狀系統,而是一個複雜的網絡系統。臟腑之間在生理上協調統一,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。某一臟腑發病,也會影響其他臟腑和整個機體的生理功能。因此,在辯證論治時,不能單看一個臟腑或器官的功能(如西醫),必須了解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,功能上的協調和規律等。

由此可見,
中醫的藏象學說,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和內涵,不限於臟腑的形態結構,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變化,還包括它們跟精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係,以及臟腑之間、臟腑與形體官竅之間,及自然、社會、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學說。藏象學說處處表現出中醫特有的「整體觀」:既有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整體性,也有五臟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。

藏象學說的形成,大致有四大方面:

  1. 古代解剖學的認識,是藏象學說的形態學基礎
  2. 長期對生命現象的直接觀察,利用以表知裡、取象比類的思維,是藏象學說形成的主要方法
  3. 古代哲學思想(如精氣學說、陰陽學說、五行學說等)的滲透,使藏象學說系統化
  4. 醫療實踐經驗的累積,使藏象學說不斷充實和完善
臟腑,是人體內臟的總稱。中醫學以臟腑的形態和生理特點的不同,將其分為三類:
  1. 五臟:即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。(在經絡學說中,心包也為臟,故共有六臟,與手足六陰經相配)
  2. 六腑:即膽、小腸、胃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。
  3. 奇恆之腑:即腦、骨、髓、脈、膽、女子胞(男子則為精室)。
五臟的組織相對充實,共同的生理特點為化生和儲藏精氣。「藏精氣而不瀉,故滿而不能實」,強調精氣宜充滿和流通布散。

六腑多為中空的囊狀或管腔,共同生理特點為受盛和傳化水穀。「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」,強調水穀宜充實,不斷傳輸變化,以保證虛實更替的狀態。其中,「
七沖門」是指消化道的七道門戶:唇為飛門、齒為戶門、會厭為吸門、胃為賁門、太倉下口為幽門、大腸小腸會為闌門、下極為魄門。

奇恆之腑,因其形態似腑,為中空器官,但功能似臟,能貯藏精氣,似臟非臟,似腑非腑,故稱為奇(異)恆(常)之腑。


此外,臟病多虛、故五臟宜補;而腑病多實、故六腑宜瀉。


中醫學以臟腑藏精、精化為氣、氣分陰陽等理論,建立了「臟腑精氣陰陽」的概念。一身之精分藏在藏腑之中,稱為「臟腑之精」。「臟腑之精」化為「臟腑之氣」,其中具有溫煦、推動、興奮作用的部分,為臟腑之陽氣;而具有涼潤、抑制、寧靜作用的部分,為臟腑之陰氣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