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Wednesday, November 6, 2013

中醫淺談:血的概念

血液,是循行於脈中,富有營養的赤色液體;是構成人體,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。

脈,又稱「血腑」,是血液運行的管道,起着約束血液運行的作用。循行於脈外之血,稱為「離經之血」;而積存於體內之血,則為「瘀血」。


血的生理功能,主要有濡養和化神兩方面。《內經》:「目受血而能視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。」血能營養身體 ,對內充養五臟六腑,對外滋潤四肢百骸。血也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,能養育心神; 氣血充盛,才能神志清晰,精神充沛。

化生血液的物質基礎,有營氣、津液、腎精三方面。《靈樞》: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」血液的化生,由脾胃運化水穀精微所化生的營氣和津液,向上輸於心肺,與肺吸入的清氣相結合,貫注心脈,在心氣的作用下,化為血液。此外,精與血之間,存在着相互化生和轉化的關係;臟腑之精,包括腎精,也可融入血脈中,而化為血液。「腎藏精,精者,血之所成也。」腎精充足,可化為肝血以充實血液。腎氣充沛,也有利於脾、胃、心、肺的機能發揮。


由於脾胃為「生血之源」,水穀之精又是血和津液化生的基本物質,故飲食營養不良,可導致血虛。同時,血的生成與心、脾、肺、腎的功能相關,故當中任何一個臟腑失調,亦可導致血虛。疲勞過度、創傷出血、大病之後或產後,亦往往引致血虛。在治療血虛証時,可調理脾胃、調補心肺和補腎益精,來促進血液的生產。

血主靜、屬陰。血液的正常運行,有賴心氣與肺氣的推動、肝氣的疏泄、脾氣的統攝,共同協作才得以完成。心主血脈而藏神,是血液運行的動力。肺主氣、朝百脈,肺氣的宣發肅降輔助心氣推動血行。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促進氣行血行通順;肝又主藏血,可調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。脾主統血,統攝血液運行,防止血溢脈外。在病理上,血液循環失常,可致使心悸、血運遲緩、出血、崩漏、或運行不暢形成的血瘀。治療方面,可針對上述臟腑,配合補氣行氣藥物,使氣機舒暢、幫助統攝,達到最大效果。

影響血行的主要因素有:

  • 氣的推動和溫煦作用
  • 氣的寧靜和涼潤作用
  • 氣的固攝作用
  • 脈道的完整與通暢
  • 血液的清濁及黏稠度
  • 病邪的入侵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