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Saturday, November 9, 2013

中醫淺談:血的病變

血的失常,主要包括「血虛」或血液的生成或耗損過多。

一、「血虛證」
  • 指血液不足,及其濡養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常見體虛、五白(即面白、舌質淡白、眼瞼白、口唇白、指甲白,往往同時發白)、 脈細無力。可兼見頭暈頭痛、心悸健忘、失眠多夢、兩目乾澀、肢涼怕冷、麻木或關節不利。 沖任不調,可出現月經愆期、經少、經閉等症。
  • 血虛多因失血或消耗過多,或新血不及生成補充而引起。脾胃虛弱,血液生化乏源;或血液的化生功能障礙;或久病不癒;或因寄生蟲、瘀血內阻而致新血不生,均可導致血虛。
  • 心主血、肝藏血,故「血虛」多見心、肝兩臟的症狀。
  • 「血虛」可與兼與「精虛」、「陰虛」、「血瘀」同時出現,引起「氣血兩虛證」、「陰血虧虛證」和「血虛血瘀證」等。
  • 「血虛證」可繼發為「血虛腸燥證」、或「血虛膚燥證」、或「血脫證」。
  • 「血脫證」,是指突然的大量出血,或長期血虛到了極點。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、心悸、脈微或芤或革。可兼見頭暈目眩、氣短、四肢逆冷、舌色枯白等症。

二、血運失常
血運失常的病理變化,主要有「血瘀」和「出血」。

「血瘀證」
  • 是指瘀血內阻,全身或局部血液運行不暢,甚至停滯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無論病在何處,臨床均常見疼痛、腫塊、出血、瘀血色脈等主要症狀:
  1. 疼痛特點為刺痛 、拒按、固定;常在夜間尤甚。
  2. 腫塊在體表呈包塊青紫,在腹部則呈硬塊及推之不移。
  3. 出血通常反覆不止,色紫暗,有血塊,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狀。
  4. 瘀血色脈包括面色釐黑 、唇甲青紫 、皮下有紫斑 、肌膚甲錯、腹露青筋、絡脈顯露或皮膚出現絲狀紅縷蜘蛛痣。舌通常有紫色斑點,舌下則脈絡曲張。脈診常見細澀脈,或代結,甚至無脈。
  • 「瘀血」是病理產物,跟「血瘀」(病機證侯)是不完全同的概念。
  • 「瘀血」的致病特點有:
  1. 阻滯氣機:血為氣滯母,血能載氣;故瘀血一旦形成,必影響氣機運行。氣為血之帥,氣機阻滯,必加重血液運行不暢。因而導致血瘀氣滯、氣滯血瘀的惡性循環。
  2. 影響血液運行:瘀血形成後,無論留積於脈中,還是滯留在臟腑組織中,均可影響心、肝、脈的功能,阻滯血液運行。
  3. 影響新血生成:瘀血日久不散,嚴重影響氣血運行,導致臟腑失養,功能失常,影響新血形成。
  4. 病位固定,病證繁多:瘀血一旦形成,多難於及時消散,故病位相對固定。瘀血阻滯部位不同,形成原因各異,病理表現也不同;阻滯日久,也可化熱;固其病證繁多。
  • 引起「血瘀證」的原因很多,主要有氣滯,因虛致瘀(氣虛或陽虛),濕熱、痰濁、砂石、瘀血等病理產物,血寒,血熱,或外傷跌仆出血等。氣滯導致血行受阻,或氣虛陽虛導致運血無力,或病理產物阻于脈絡,或寒邪侵入血分而致寒凝,或邪熱入血煎灼血液而致流行不利,均可形成血瘀。血液積於脈絡,可致血溢脈外而成「瘀血」,「瘀血」又可阻於脈絡再致「血瘀」,造成惡性循環。
  • 常見證包括:心脈瘀阻證、瘀阻腦絡證、胃腸血瘀證、肝經血瘀證、瘀阻胞宮證、瘀滯胸膈證、下焦瘀血證、瘀滯肌膚證、瘀滯脈絡證等。
  • 「血瘀」可與氣滯、痰、熱合併為病,引起「瘀滯證」、「瘀痰互結證」和「瘀熱互結證」等。
  • 「瘀血」內阻還可導致「血虛」、「水停」等病理變化。

「血寒證」
  • 指寒邪客於脈中,凝滯氣機,導致血行不暢。 是血分的寒證。
  • 臨床表現除一般的寒性症狀如肢體發涼,畏寒之外,常見血脈瘀阻而引起的冷痛拘急,手足、皮膚紫、指甲、唇色青紫,月經後期、經色紫暗有塊等。脈多沉遲弦澀。
  • 寒凝心脈,可發生「真心痛」。
  • 寒阻肝脈或胞宮,可見少腹、陰部冷痛;或婦女痛經、閉經等。
  • 寒阻肌膚血脈,則見凍傷等症。
  • 寒瘀互結,酿毒於內,可生癥積。
  • 多因外感寒邪,侵犯血脈;或因陽氣失於溫煦,陰寒內盛,凝滯血脈所致。

出血:
  • 指血液逸出血脈的病理變化。
  • 逸出脈外之血,稱為「離經之血」;若積於體內,便成「瘀血」;若引起大量出血,可致「血脫」。
  • 血熱、氣虛、外傷、瘀血內阻均可導致「出血」。

「血熱證」/「血分證」
  • 指熱入血脈之中,使血行加速,脈絡擴張,逼血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狀態。即衛氣營血辨證中的「血分證」
  • 臨床表現:
  1. 血行加速,則見面紅目赤、舌色絳紅;月經先期、深紅、量多;脈洪數等。
  2. 血熱灼絡,逼血妄行,可引起斑疹*、吐衄、崩漏等各種出血症。
  3. 血熱內擾心神,可見心煩失眠,或甚至譫語、神昏、發狂等症。
  4. 熱邪內犯營血,灼肉腐血,可見瘡癰
膿瘍*等。
  5. 熱邪升騰,耗傷津液,可見身熱夜甚、潮熱、口渴、尿少、便結等。
  • 多由於熱入血分所致,或感受他邪化熱,或過食辛辣燥熱之品,傷及血分;或情志鬱結,五志過極化火,內火熾盛鬱於血脈;或久病傷陰,陰虛火旺,亦致血熱。


*注:
  • 斑:點大成片,色紅或紫,撫之不礙手,壓之不退。
  • 疹:形如粟米,色紅或紫,高出於皮膚之上,撫之礙手,壓之退色。
  • 瘡瘍 :體表上的腫瘍及潰瘍,主要有 :
  1. 癰:紅腫高大,未膿易消,已膿易潰易斂;癰生於皮肉,屬陽證(因熱毒、氣血淤滯所致) 
  2. 疽:漫腫無頭,膚色不變,邊界不清,無熱少痛,未膿難消,已膿難潰難斂;疽生於筋骨,屬陰證(因寒邪、氣血凝滯所致 )
  3. 疔:初起如粟,根深如針(因邪毒而致) 
  4. 癤:淺表局限,形小而圓,紅腫熱痛不甚,易潰易斂,反復發作(因濕熱蘊結所致 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