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Tuesday, November 19, 2013

中醫淺談:痰、飲、水、濕

痰、飲、水、濕異名同類,均是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,亦是繼發性的病因在中醫學中,它們的概念,不僅指有形的病理產物,更重要是指它們的致病特點,及臨床所表現出來的症状和體征,一般較難理解。

痰、飲、水、濕皆為陰邪,具有陰邪的一般性質;「濕聚為水、積水成飲、飲凝成痰」。稠濁者為痰,清稀者為飲,更清者為水,而濕則呈氣態。四者可相互轉化兼病,故又常互相通稱,如「痰飲」、「痰濕」、「水濕」、「水飲」、「濕飲」等。

痰、飲、水、濕的致病特點包括:
  1. 阻滯氣血運行:痰隨氣流行,或停滯於經脈,或留於臟腑,均易阻滯氣機,妨礙血液運行。
  2. 影響水液代謝: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形成後,可進一步影響肺、脾、腎的功能,加重水液代謝障礙。
  3. 易蒙蔽心神:痰為濁邪、頭為清竅,痰飲隨氣上逆,蒙擾心神,以致神志活動異常。
  4. 致病廣泛,變化多端水濕痰飲可隨氣升降流行,無處不至,其致病面廣。同時又易兼外邪致病,可夾風、熱,更化燥、化寒、化火,故說「百病多因痰作祟」。

一 、痰證
  • 痰是水液停聚而成的病理產物;質地比較濃稠厚,流動性小,難以消散;主要影響肺、脾、腎三臟的氣化功能。
  • 「脾為生痰之源」:痰的生成與脾失運化,水濕不化而凝聚。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。
  • 「肺為貯痰之器」:痰濁易內停於肺,影響肺的宣發肅降。
  • 痰可分為「有形之痰」跟「無形之痰」兩類:
  1. 「有形之痰」:是指視之可見,聞之有聲的痰涎為病,如咳嗽吐痰,喉中痰鳴等。
  2. 「無形之痰」:是指只見其症,未見其形的痰病,如痰竄可導致癲、狂、癡、癰,眩暈等。
  • 臨床表現:痰濁積聚,或見局部有圓滑包塊。痰濁停肺, 多見咳吐痰多、胸悶。痰濁中阻, 多見脘痞、納呆、嘔噁。痰蒙清竅,則見頭暈目眩。痰蒙心神,則見神昏、神志錯亂、癲狂。痰入胞宮精室,則精液相對稀薄,或夾雜有痰;精子數目少,活動力差,多不孕。痰泛肌膚,可見體形肥胖。一般多見苔膩、脈滑。
  • 風痰,寒痰多色白,熱痰色黃,濕痰量多兼見脈滑,燥痰量少喉乾。

二、飲證
  • 飲指體內水液停聚,較痰清稀、較水混濁的病理產物,多發生在胃腸、胸脇、心包、肺等的管腔部位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中分為「懸飲」、「痰飲」、「支飲」、「溢飲」四飲。
  1. 「懸飲」,又稱「飲停胸脅證」,指飲邪停於胸脇,猶如「懸掛」在肺的兩邊。可見胸脅脹痛,咳唾、轉側、呼吸時疼痛加劇,氣短息促,舌苔白,脈沉弦。
  2. 「痰飲」,又稱「飲停腸胃證」,指飲邪停留在腸胃中,阻滯氣機,使胃失和降。可見脘腹痞脹,胃中有振水聲,泛吐清水;或腸間轆轆水聲;口不渴或渴不欲飲,頭目眩暈,舌苔白滑或黃膩,脈弦滑等症状。
  3. 「支飲」,指飲邪停留於胸膈之間,上迫於肺,致肺失肅降。即「飲停心包證」,或「飲停於肺證」。可見胸悶,心悸、氣短不得臥,痰如白沫量多,久咳面目浮腫;或兼見喉間有哮鳴聲。舌苔白膩,脈弦緊。
  4. 「溢飲」:「飲水流行,歸於四肢,當汗出而不汗出,身體疼痛,謂之溢飲。」指飲邪泛溢於體表、肌膚和四肢。臨床兼見身體痛重,支節煩疼;亦可兼見咳喘、胸悶、乏力等症。舌苔白滑,脈弦。

三 、水停證
  • 指體內水液停聚,質地清稀、流動性大的病理產物。
  • 臨床表現多見肢體、眼瞼、面部水腫,按之沒指。身體困重、小便不利;腹部膨隆,叩之音濁;脈濡緩,舌淡胖,苔白滑。
  • 常見證為「風水相搏證」,「脾虛水泛證」、「腎虛水泛證」、「水氣凌心證」。
  • 多因風邪外襲、或濕邪內阻、或房勞、或血瘀,導致負責水液代謝的肺、脾、腎臟腑機能失調。


四、濕證
  • 多因脾運化失常,津液不能布散,聚為「內濕」,又稱為「脾虛生濕」,為「本虛標實證」。
  • 濕濁彌漫,無形而呈氣態,易阻氣機。
  • 臨床多見肢體困重,脘腹滿悶,飲食呆滯,舌苔膩濁,脈濡緩(即重、濁、悶、膩、緩)等症。
  • 多因過食肥甘、嗜煙好酒、恣食生冷,內傷脾胃,脾失健運;或喜靜少動,或情志抑鬱,致氣機不利,津液輸布失常。
  • 濕濁內困,濕為陰邪,久必損及脾陽腎陽,而致陽虛濕盛之徵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