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Saturday, November 23, 2013

中醫淺說:精、氣、血、津液、神的關係

精、氣、血、津液、神之間,存在着相互依存、相互影響的關係。

一、氣與血的關係 

氣與血皆為人體基本,都由人身之精所化。氣屬陽,血屬剛,具有互根互用的關係。所謂「氣為血之帥」、「血為氣之母」,簡單來說,氣是血液的生成和運行動力,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。

「氣為血之帥」可體現在三方面:

  1. 氣能化血、
  2. 氣能行血、
  3. 氣能攝血。
在治療常見的血證如血虛、瘀血等等,常常以補氣、行氣、降氣、升提的藥物,配合補血藥使用,就是「氣為血之帥」的理論的體現。

「血為氣之母」可體現在兩方面:

  1. 血能養氣
  2. 血能載氣
臨床上,血虛的病人常有氣虛的徵狀,其道理就在於此。

二、氣與津液的關係

氣屬陽,津液屬陰,兩者均源於脾胃所運化的水穀精微,其生成和輸佈過程中,有著密切的關係。兩者之間的關係,跟氣和血的關係很相像:氣是津液的生成和運行動力,津液也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。

氣與津液的關係,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:

  1. 氣能生津、
  2. 氣能行津、
  3. 氣能攝津、
  4. 津能生氣、
  5. 津能載氣。
在病理上,津液病變,可概括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兩方面。津液不足又稱「津傷證」,一般表現為口渴,在治療上往往採用補氣生津的法則。氣不行水,津液不化,容易造成痰飲內阻。所謂「治痰先治氣」、「治濕兼理脾」。臨床上要消除這些病理產物,通常是利水化濕藥,配合行氣補氣藥同時並用。

三、精、血、津液的關係

精、血、津液都是人體內的液態精微物質,生理上三者互相化生、互相補充,病理上也是互相影響,一方不足導致另一方虧少,產生精血不足和津枯血燥的病變,一榮俱榮、一衰俱衰,三者關係非常密切。

「精血同源」:精和血均由水穀精氣所化生和充養,同具濡養和化神的作用,兩者間化源相同、相互資生轉化,故有「精血同源」之說。精和血的關係,具體表現在「精可化血」和「血可養精」兩方面:藏於臟腑中之精,可融入血脈中而化為血;血液輸送到臟腑中,也可充養臟腑之精。同時,由於「腎藏精」、「肝藏血」,「精血同源」也可稱為「肝腎同源」。在治療時,由於兩者起源相同,生理病理密切相關,通常採用「腎肝同治」之法則。

「津血同源」:津液和血均由水穀精氣所化生,同具濡養和滋潤的作用,兩者間化源相同、相互資生轉化,故有「津血同源」之說。汗為津所化生,汗出過多傷津,津耗則血少,故又有「血汗同源」之說。在病理上,若大量出血,可耗血傷津;嚴重的傷津脫液,也可引致津枯血燥。臨床治療上,保津可以保血,養血也可以生津。對失血過多的病人,不宜採用發汗的療法;同樣地,對多汗或吐泄的病人,亦不可以輕用破血、逐血的藥。


四、精、氣、神之間的關係

精、氣、神,中醫稱為「人身三寶」,對人體極為重要。生理上三者相互依存,相互為用,病理上也是互相影響。其中,精與氣是神的物質基礎,神則主宰精與神。

精、氣、神的關係,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:

  1. 精能化氣、
  2. 精氣化神、
  3. 氣能生精攝精、
  4. 氣能化神、
  5. 神馭精氣。
精足則氣旺、精虧則神衰;氣充則神明、氣虛則神衰。三者缺一不可、三者之間不協調統一更不可。

精、氣、血、津液均是人體內的精微物質,屬於「形」。「形」跟「神」兩者是不可分割:所謂「神本於形而生,依附於形而存」、「無形則神無以附、無神則形無以活」、「形為神之宅、神為形之主」、「形神合一」就是這個意思。中醫養生學著重「形神共養」: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,還要攝養精神。只有精、氣、血、津液、神都充盈,人體才可在健康的狀態下運作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