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Wednesday, November 20, 2013

中醫淺談:神的概念

中醫學的「神」,亦稱為「人體之神」,是人體的生命活動的主宰,也是其外在總體表現的統稱。「神」能協調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、調節精氣血津液的代謝、調暢情志活動等,是人體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的主宰。

「人體之神」, 有「廣義」跟「狹義」之分。「廣義的神」,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和心理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,即「神氣」。「狹義的神」,是指的是人的意識(五神)、情感(七情五志)、思維等精神活動,即「神志」。

五神,即神、魂、魄、意、志,是對人的感覺、意識等精神活動的概括。中醫學將其分屬於五臟,但總統於心。

  • 心藏神,「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」,心神統帥魂、魄、意、志等諸神。
  • 肝藏魂,「隨神往來者謂之魄」,魂是人的意識活動。
  • 肺藏魄,「魄之為用,能動能作,痛癢由之而覺也」,魄是先天的感知覺和運動能力(如無意識活反射動作等)。
  • 脾藏意,「心有所憶謂之意」,意即記憶,把外來知識經思維取捨,保留下來的印象。
  • 腎藏志,「意之所存謂之志」,心意已決,並欲付諸實踐者,謂之志。

情志的分類,包括「五志說」和「七情說」。根據五行學說,情志有五、分屬五臟:心在志為喜、肝在志為怒、脾在志為思、肺在志為憂、腎在志為恐,故稱「五志」。「七情者,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是也」;七情之中,悲與憂情感相似,可以相合;驚亦有恐懼之意,故驚可歸於恐。如是「七情說」與「五志說」便統一了。

思維 ,《內經》概括為意、志、思、慮、智,是對客觀現實事物的整個認識過程。《靈樞》:「任物者謂之心,心有所憶謂之意,意之所存謂之志,因志而存變為之思,因思而遠慕謂之慮,因慮而處物謂之智。」心把外界訊息記下來,變為記憶;通過記憶,累積對事物表象的認識,謂之「志」;在此基礎上分析、比較事物的過程,謂之「思」;在反覆思索中,由近而遠地估計未來的過程,謂之「慮」;最後在上述基礎上,準確處理事物,支配行為而作出適當反應,謂之「智」。

中醫學中的「神」,是有關古人對人體生命的認識。「兩精相搏謂之神」,其產生有着對精、氣等物質的依賴性,其含意跟古代哲學的「神」是不一樣的。

「神」源於先天之精,有賴後天之精的滋養而健旺。神是以先天之精,及其所化生的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,並通過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表現出來。精氣充足,則體健神旺,抗病力強,即患病液多屬輕病,預後較好。精氣虧虛,則體弱神衰,抗病力弱,患病多重,預後較差。因此,中醫診病,亦以「望神」為首要,把「神」的盛衰,作為了解臟腑精氣血盈虧的重要指標,從而推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後。

 「望神」觀察的要點有:目光、氣色、神情和體態四大方面。
  • 得神:兩目靈活,明亮有神;面色榮潤,含蓄不露;神志清晰,表情自然;肌肉不削,反應靈敏
  • 少神:兩目晦滯,目光乏神;面色少華,暗淡不榮;精神不振,思維遲鈍;肌肉鬆軟,動作遲緩
  • 失神:兩目晦滯,目無光彩;面色無華,晦暗暴露;精神萎靡,意識模糊;形體羸瘦,反應遲鈍
  • 假神(即迴光反照):雖目似有光,但浮光暴露;雖面似有華,但泛紅如妝;雖神識似清,但煩躁不安;雖思欲活動,但不能自轉
  • 神亂:指神志錯亂異常,如焦慮、卑惵、臟躁、癲、狂、癇、癡呆等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