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陰陽學説」,也是對中醫學影響較大的古代哲學思想之一。它研究陰陽的內涵,及其運動變化規律,並用以闡䆁宇宙萬物的發生、發展和變化,是古人認識宇宙、和解釋宇宙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。其基本觀點是:世界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,陰陽二氣相互作用,促進事物的發生,並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變化。
事物的陰陽屬性,是根據事物或現象不同的運動趨勢、功能屬性、空間和時間等,通過比較而歸納出來。一般來說,凡是運動的、外向的、上升的、溫熱的、明亮的、興奮的都屬於陽;相對靜止的、內向的、下降的、寒冷的、晦暗的、抑制的都屬於陰。
事物的陰陽屬性,既有絕對性的一面,亦有相對性的一面。若事物的總體屬性未變,或比較對象、或比較層次未變,則其陰陽屬性是固定的;相反,則其陰陽屬性亦隨之改變。
事物陰陽屬性的絕對性,表現於在其屬陰屬陽的不可變性。如水與火,水無論多熱,相對於火,仍屬於陰;火無論多弱,相對於水,仍屬於陽。
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,表現於:
- 陰陽屬性的相互轉化:是指在一定條件下,陰陽可相互轉化;陰可以轉為陽、陽可以化為陰。
- 陰陽之中復有陰陽:即陽中有陰、陰中有陽。如上午為陽中之陽,然而下午則為陽中之陰。
- 比較對象不同:春天與冬天相比,屬陽;若與夏天相比,則屬陰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