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Sunday, December 1, 2013

中醫淺談 :氣血的病變

氣血關係的失調,主要有
  1. 氣滯血瘀
  2. 氣虛血瘀
  3. 氣不攝血
  4. 氣隨血脫
  5. 氣血兩虛

「氣滯血瘀」:
  • 指因氣的運行鬱滯不暢,以致血液運行障礙,繼而出現血瘀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臨床多見胸脇脹滿、疼痛、瘕聚、癥積*等病症。
  • 多因情志內傷,抑鬱不遂,氣機受阻而致血瘀,多與肝失疏泄關係密切。
  • 氣滯多見血瘀、血瘀必見氣滯,兩者互為因果,多同時並見。

「氣虛血瘀」:
  • 指因氣對血退動無力,以致血行不暢,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臨床多見驚悸怔忡、喘促、水腫及氣虛血滯的肢體癱瘓、痿廢等病症。
  • 氣虛、氣滯、血瘀可並存並互相影響。
  • 多因心氣不足,運血無力而致。

「氣不攝血」:
  • 指由於氣虛不足,統攝血液的功能減弱,血不循經,逸出脈外,而導致各種的出血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主要表現為中氣不足,咯血、吐血、紫斑、便血、崩漏等症。
  • 多由於脾氣虛引起,但亦與其他臟腑之氣的盛衰有關。

「氣隨血脫」:
  • 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,氣隨血的流失而急劇散脫,從而形成氣血病脫的危重病理狀態。
  • 出要表現為精神萎靡,眩暈或暈厥,冷汗淋灕,四末不溫,或有抽搐,或見口乾、脈微細。
  • 血為氣之載體,血脫則氣無所附,氣隨血散脫而亡。

「氣血兩虛」:
  • 指氣虛和血虛同時並存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臨床上可見五白、少氣懶言、疲乏無力、形體瘦削,心悸失眠、肌膚乾燥、肢體麻木等症。
  • 多因久病消耗、氣血兩傷;或先失血,氣隨血耗;或先氣虛,化血衰少,從而形成氣血兩虛。

*注:
癥積:指腹內結塊有形可徵,固定不移,痛有定處,病在血分,多為臟病,病史較長,病情一般較重。
瘕聚:指腹內結塊聚散無常,痛無定處,痛無定處,病在氣分,多為腑病,病史較短,病情一般較輕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