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Saturday, December 21, 2013

中醫淺說:陰陽失調

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,是陰陽雙方保持者對立統一的協調關係的結果。陰陽雙方出現偏盛、偏衰、互損、格拒、亡失等,平衡關係遭到破壞,則標誌着疾病的發生。

陰陽學說用陰陽偏盛、陰陽偏衰、陰陽互損、陰陽格拒、陰陽亡失等來概括疾病的病理變化。

一、陰陽偏盛
陰陽偏盛,是指人體陰陽雙方中,某一方過於亢盛,陰陽「對立制約」關係失調的病理變化,屬於「邪氣盛則實」的「實證」病機。「陽勝則陰病、陽勝則熱;陰勝則陽病、陰勝則寒。」

陽偏盛,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,所出現的一種陽氣病理性偏盛,機能亢奮、機體反應性增強、熱量過盛的病理變化, 多表現為「陽盛陰未虛」的「實熱證」。陽偏盛,多由於機體感受溫熱陽邪所致;或雖感受陰邪、但從陽化熱;或因五志過極化火,或氣滯、瘀血、痰飲或食積等鬱而化熱所致。陽氣亢盛,以熱、動、燥為特點,可見壯熱、煩渴、面紅、目赤、尿黃、便乾、苔黃、脈數等症狀。陽熱亢盛,對陰氣和津液的制約太過,「陽勝則陰病」,故陽盛會耗傷陰氣和津液。如病情發展,病則從「實熱證」轉化為「實熱」兼「陰虛津虧」證,再由實轉虛而發展為「虛熱證」。

陰偏盛,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,所出現的一種陰氣病理性偏盛,機能抑制、熱量耗傷過多的病理變化, 多表現為「陰盛陽未虛」的「實寒證」。陰偏盛,多由於機體感受寒濕陰邪,或因過食生冷,寒邪中阻等所致。陰氣亢盛,以寒、靜、濕為特點,可見形寒肢冷、面白、蜷臥、舌淡而潤、脈遲緩等症狀。陰氣亢盛,過度制約陽氣,「陽勝則陰病」,故陰盛會損傷陽氣。故在陰偏盛時,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陽虛,形成「實寒」兼「陽虛」證;若陰氣大傷,則可由實轉虛而發展為「虛寒證」。


二、陰陽偏衰
陰陽偏衰,時指人體陰陽雙方中,某一方過於虛衰不足的病理變化,屬於「精氣奪則虛」的「虛證」病機。「陽虛則陰盛,陽虛則寒;陰虛則陽亢,陰虛則熱。」

陽偏衰,指機體陽氣虛損,溫煦、推動、興奮等作用減退、出現機能減退或衰弱、代謝減緩、產熱不足的病理狀態。陽虛多由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養、或久居寒涼之處、或過服寒涼清苦之品,或勞倦內傷、久病耗傷陽氣所致。一般而言,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、陽不制陰,陰氣相對亢盛的「虛寒證」;多見畏寒肢冷、面白、腕腹冷痛、舌淡而潤、脈遲緩等症狀,又見喜靜蜷臥、小便清長、下利清穀、脈微細等虛象。五臟六腑皆可出現陽虛,但一般以腎陽虛最為重要。

陰偏衰,指機體陰氣虛損,涼潤、制約、寧靜等作用減退、出現代謝增快、機能虛性亢奮、產熱相對增多的病理狀態。陰虛多由五志過極,化火傷陰,或久病傷陰、或房事不節、或過服溫燥之品所致一般而言,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機體陰氣不足、陰不制陽,陽氣相對亢盛的「虛熱證」;多見五心煩熱、顴紅消瘦、潮熱盜汗、口乾咽燥、尿黃便結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症。五臟六腑皆可出現陰虛,但一般以腎陰虛最為重要。


三、陰陽互損
陰陽之間存在着「互根互用」的關係,當陰陽偏衰到一定程度時,就會出現陰損及陽、陽損及陰的病理變化,終致陰陽兩虛。無論陰虛或陽虛,多在損及腎之陰陽、或腎本身陰陽失調的情況下,才出現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等陰陽互損病理變化。

陰損及陽,是指由於陰氣虧損,累及陽氣生成不足,從而在陰虛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,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狀態。比如由「肝腎陰虛」發展出來的「腎陽虛」症狀,轉化為「陰損及陽」的「陰陽兩虛證」。

陽損及陰,是指由於陽氣虧損,累及陰氣生成不足,從而在陽虛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,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狀態。比如由「腎虛水泛」發展出來的「腎陰虛」症狀,轉化為「陽損及陰」的「陰陽兩虛證」。


四、陰陽格拒
陰陽格拒,是在陰陽偏盛的基礎上,由陰陽雙方相互排斥,而出現的寒熱真假病變的一類病機,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兩方面。往往出現在疾病的危重階段,

陰盛格陽,指陰氣偏盛至極,壅閉於裡,寒盛於內,逼迫陽氣浮越於外的一種病裡狀態。寒盛於內是疾病的本質,由於排斥陽氣於外,可在原有的畏寒肢冷、面白、腕腹冷痛、喜靜蜷臥、舌淡而潤、脈微欲絕等寒盛於內的基礎上,出現自覺煩熱、面紅如妝、口渴不欲飲、脈大無根等假熱之象,故稱其為「真寒假熱證」,又稱為「虛陽浮越證」或「戴陽證

陽盛格陰,指陽氣偏盛至極,陽氣鬱閉,不能外達。熱盛於內,排斥陰氣於外的一種病裡狀態。熱盛於內是疾病的本質,由於排斥陰氣於外,可在原有的壯熱、煩渴、面紅、氣粗、尿黃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熱盛於內的基礎上,出現四肢厥冷、脈象沉伏等假寒之象,故稱其為「真熱假寒證」或「熱極肢厥證

在寒熱真假證中,「真」是指與疾病內在本質相符的症狀;「假」則指疾病出現某些不合常規認識內的假象。一般來說,以內部、中心、先見的症狀為真象,外部、末端、後見的症狀是為假象。


五、陰陽亡失
陰陽亡失,包括亡陰和亡陽兩類,指機體的陽氣或陰氣突然大量地亡失,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變化。

亡陽,是指機體的陽氣突然大量地亡失,特別是心陽、腎陽虛脫,導致全身機能嚴重衰歇的一種病理變化。一般是在陽氣由虛而衰基礎上發展過來,由於陰邪太盛、或大吐、大汗、大失血陽隨津脫;或因體素陽虛,勞傷過度,陽氣消耗過多,或因嚴重外傷、劇毒刺激,瘀痰阻塞心竅等所致。陽氣暴脫多見冷汗淋漓、四肢厥冷、面色蒼白、脈微欲絕等危重征象。

亡陰,是指機體的陰氣突然大量地亡失,而導致全身機能嚴重衰歇的一種病理變化。一般由於熱邪太盛;或邪熱大留、大涼煎灼津液或迫津外泄、或大吐、大汗、大失血等所致。陰氣暴脫多見汗黏如油、唇焦面赤、身熱煩渴飲冷、脈數疾等危重征象。

亡陽和亡陰,在病機和臨床征象等方面,雖然有所不同,但由於陰陽二氣互根互用,故亡陰可迅速導致亡陽,亡陽也可繼而導致亡陰,最終「陰陽離決、精氣乃絕」而死亡。

Wednesday, December 18, 2013

中醫淺說 : 陰陽學說與中醫

陰陽學說,在中醫學中,廣泛應用於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、生理功能、病理變化,並指導養生保健、分析證侯及指導治療原則。

「人生有形,不離陰陽。」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,組成人體的臟腑、經絡、形體、組織;既是有機聯系的,又可以根據其所在部位、功能特點,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部份。如以人體內外而言,體表為陽、體內為陰。以內臟而言,則五臟為陰,六腑為陽;以氣血而言,則氣為陽,血為陰。陰陽之中復有陰陽。故體表組織屬陽,然皮肉為陽中之陽,筋骨為陽中之陰;再細分的話,則皮膚屬陽中之陽,肌肉屬陽中之陰;筋為陰中之陽,而骨為陰中之陰。再如五臟分陰陽,心肺居上屬陽,脾肺腎居下屬陰;當中,心為陽中之太陽,肺為陽中之少陰,肝為陰中之少陽,腎為陰中之太陰,脾居中土為陰中之至陰。

十二正經有手足三陽三陰經。屬腑、行於肢體外側的為陽經,分別為太陽、陽明、少陽經。屬臟、行於肢體內側的為陰經,分別為太陰、少陰、厥陰經。奇經八脈中,督脈行於背,為「陽脈之海」;任脈行於腹,為「陰脈之海」。至於蹺脈與維脈,行於身之內側者,稱為「陰蹺」、「陰維」;行於身之外側者,稱為「陽蹺」、「陽維」。絡脈分布於體表及身體上部,稱維「陽絡」;分布於體內及身體下部,稱維「陰絡」。

人體一身之氣,可分為陰陽二氣;其所分化的臟腑之氣,也有陰陽之別。臟腑之陽氣,是臟腑之氣中,具有溫煦、推動、興奮等作用的部份;而臟腑之陰氣,是臟腑之氣中,具有涼潤、寧靜、制約等作用的部份人的上半生以陽氣推動、興奮為主導,而陰氣隨陽氣的增長而增長(陽生陰生);下半生則以陰氣的寧靜、抑制為主導,而陽氣隨陰氣的減少而減少(陽殺陰藏)。所謂「陰平陽秘、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、精氣乃絕。」人體的生長發育、物質的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,都是陰陽二氣相反相成作用的結果。陰陽二氣之間的功能協調,維持着生命活動的穩定有序,既無太過,也無不及;任何一方功能失常,都會影響整體的協調平衡。

《素問》說:「善診者,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。」這說明在臨床診斷疾病過程中,把望聞問切四診所搜集的各種資料,如症狀和體征,以陰陽理論分析其陰陽屬性是非常重要的。比如色澤鮮明多為陽證,色澤晦暗多為陰證;語聲高亢洪亮、多言而躁動者多屬實、屬熱、屬陽;語聲低微無力、少言而沉靜者多屬虛、屬寒、屬陰。再如辨脈之部位、動態、至數、形狀等,可也分辨病證陰陽屬性;如寸位陽、尺為陰;動態至者為陽、去者為陰;數脈屬陽、遲脈屬陰;浮大洪滑者為陽、沉澀細小者為陰。

決定證侯是中醫學診斷疾病的核心。辨別陰證、陽證便是其中重要原則,在臨床診斷疾病中,更具有重要意義。如八綱辨證中,表證、熱證、實證屬陽;裡證、寒證、虛證屬陰。在臟腑辨證中,臟腑精氣失調,可以表現出許多復雜的證侯,但概括起來,無外乎陰陽兩大類。因此,在辨證過程中,分清陰陽,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,做到執簡駑繁。

「陰陽失調」,是疾病的基本病機。利用藥物、針灸等方法,調整機體陰陽,使之保持或恢復相對平衡,達到「陰平陽秘」,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。根據病證的陰陽偏盛偏衰,「損其有餘、補其不足」。所謂「僅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」。

中藥的性能,主要依據藥物的四氣、五味和升降浮沉而定。如四氣中,寒涼屬陰、溫熱屬陽;五味的辛、甘(淡)屬陽;酸、苦、咸屬陰;升降浮沉中的升、浮屬陽;沉、降屬陰。根據藥物四氣五味的陰陽屬性,選擇適當藥物去調整機體陰陽失調,使之恢復平衡,可達到治癒或減輕病情的目的。

養生,又稱「攝生」,其主要目的是延年和防病,必須根據四時陰陽變化情況「法於陰陽」。「春夏養陽、秋冬養陰」,是指春夏陽氣旺盛時,應善於保養人體之陽氣,不可過度用寒涼;而秋冬陰氣充盛時,則該善於保養人體之陰氣,不可過度用溫熱。如此,人體陰陽之氣與四時陰陽變化便相適應。對「能夏不能冬」的陽虛陰盛者,夏季可給予溫熱之品預培其陽,則冬季不易發病。對「能冬不能夏」的陰虛養盛者,冬季可給予涼潤之品預養其陰,則夏季不易發病。

Wednesday, December 11, 2013

中醫淺說 :陰陽學說 (2)

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,包括:

「陰陽對立制約」
  • 陰陽對立」,是指陰和陽的屬性是相反的,如寒與熱。
  • 陰陽制約」,是指對立的陰和陽,在統一體中的相互鬥爭、排斥和制衡:如陰可以制約陽,陽可以制約陰,以維持整體的動態平衡。
  • 凡是陰陽關係,就有對立相反;但在某些陰陽關係中,如精跟血,則不一定存在制約關係。
  • 若陰陽對立制約的關係失調,制約太過,會出現「陽勝則陰病、陰勝則陽病」;若制約不及,則會出現「陰虛則陽盛」、「陽虛則陰盛」、或「陰虛則熱」、「陽虛則寒」的病理狀態。

陰陽互根互用
  • 陰陽互根」,是指陰和陽都不能脫離另一方面獨存,每一方都是以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,作為自己存在的前題和條件。如上和下,沒有上就沒所謂下。所謂「獨陰不生、獨陽不生」,這種相互依存,互為根本的關係,就是「互根」。
  • 陰陽互用」,是指陰陽雙方還具有相互資生、促進和助長的關係。所謂「無陰則陽無以生、無陽則陰無以化」,就如氣與血、精與氣等陰陽關係。若陰陽互用關係失常,則會出現「陰損及陽」或「陽損及陰」的病理變化。

陰陽交感互藏
  • 陰陽交感」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,相互感應而交合,亦即相互發生作用,是萬物產生和發展的根源。
  • 陰陽互藏」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,都包含著另一方,即「陰中有陽、陽中有陰」。
  • 事物/現象的陰陽屬性,是依據其所涵屬於陰與屬於陽的成份比例大小而定。「陽中涵陰」,是指屬陽的事物或現象也有涵陰的成份,而該事物或現象整體屬性仍為陽;「陰中涵陽」,則是指屬陰的事物或現象也有涵陽的成份,而該事物或現象整體屬性仍為陰。
  • 陰陽互藏」,是「陰陽交感」的動力根源、構築「陰陽互根互用」的基礎和紐帶,和「陰陽消長轉化」的內在根據。

「陰陽消長」
  • 陰陽消長」是指陰陽雙方不是一成不變,而是處於不斷的增長和消減的變化之中,在彼此消長的運動過程中,保持著動態平衡。
  • 陰陽消長」變化主要有兩類共八種行式,第一類是陰陽的「互為消長」,主要的根本在於陰陽「對立約制」的基礎上。保括陰消陽長(陰虛不能制陽)、陽消陰長(陽虛不能制陰)、陽長陰消(陽盛制陰)和陰長陽消(陰盛制陽)。例如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,從冬至春及夏,氣候從寒冷逐漸轉暖變熱,這是「陽長陰消」的過程;而由夏至秋及冬,氣候從炎熱逐漸轉涼變冷,則是「陰長陽消」的過程。
  • 陰陽消長」變化的第二類,為陰陽的「皆消皆長」,主要的根本在於陰陽「互根互用」的基礎上。保括陽隨陰消(陰虛不能生陽)、陰隨陽消(陽虛不能生陰)、陰隨陽長(益陽以生陰)和陽隨陰長(滋陰以生陽)。
  • 總括來說,「陰陽消長」,是陰陽對立約制、互根互用基礎上,表現出的「量變」過程。

「陰陽轉化」
  • 陰陽轉化」是指事物的總體屬性,在一定的條件下,可一向其相反方向轉化,即屬陰的事物可轉化為陽,屬陽的事物亦可轉化為陰。
  • 陰陽轉化」發生的內在根據是「陰陽互藏」。陰中寓陽,陰才有轉化為陽的可能性;而陽中寓陰,陽才有轉化為陰的可能性。
  • 陰陽轉化的必備條件,則是陰陽的消長運動。陰陽消長變化之極,就可能發生陰陽轉化的質變。所謂「重陰必陽、重陽必陰」,「寒極生熱、熱極生寒」,「重」和「極」,就是陰陽轉化發生的條件。
  • 換句話說,陰陽轉化,是陰陽在「量變」基礎上的「質變」,是陰陽消長的結果。沒有量變過程,就不會有「陰陽轉化」的質變過程。

「陰陽自和平衡」
  • 「陰陽自和」是指陰陽雙方自動維持和恢復其平衡狀態的能力和趨勢,是維持事物協調發展的內在機制。
  • 「陰陽平衡」是指陰陽在相互鬥爭、相互作用中,處於大體均勢的狀態。這種平衡,是動態的常閾平衡;陰陽雙方的比例是不斷變化,但又是穩定在正常限度內。

Wednesday, December 4, 2013

中醫淺說 :陰陽學說 (1)

「陰陽」,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,是對自然界相互關係的某些事情或現象,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。

「陰陽學説」,也是對中醫學影響較大的古代哲學思想之一。它研究陰陽的內涵,及其運動變化規律,並用以闡䆁宇宙萬物的發生、發展和變化,是古人認識宇宙、和解釋宇宙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。其基本觀點是:世界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,陰陽二氣相互作用,促進事物的發生,並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變化。

事物的陰陽屬性,是根據事物或現象不同的運動趨勢、功能屬性、空間和時間等,通過比較而歸納出來。一般來說,凡是運動的、外向的、上升的、溫熱的、明亮的、興奮的都屬於陽;相對靜止的、內向的、下降的、寒冷的、晦暗的、抑制的都屬於陰。

事物的陰陽屬性,既有絕對性的一面,亦有相對性的一面。若事物的總體屬性未變,或比較對象、或比較層次未變,則其陰陽屬性是固定的;相反,則其陰陽屬性亦隨之改變。

事物陰陽屬性的絕對性,表現於在其屬陰屬陽的不可變性。如水與火,水無論多熱,相對於火,仍屬於陰;火無論多弱,相對於水,仍屬於陽。

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,表現於:
  1. 陰陽屬性的相互轉化:是指在一定條件下,陰陽可相互轉化;陰可以轉為陽、陽可以化為陰。
  2. 陰陽之中復有陰陽:即陽中有陰、陰中有陽。如上午為陽中之陽,然而下午則為陽中之陰。
  3. 比較對象不同:春天與冬天相比,屬陽;若與夏天相比,則屬陰。

Monday, December 2, 2013

中醫淺說:津液、氣、血的病變

津液與氣、血關係失調,可出現「水停氣阻」、「氣隨津脫」、「津枯血燥」、「津虧血瘀」、「血瘀水停」等病理變化。

一、「水停氣阻」
  • 指津液代謝障礙,痰飲水濕停留,導致氣機阻滯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其臨床表現,因水液停蓄的部位不同而異。
  • 如水飲阻肺,肺氣壅滯,宣降失職,可見胸滿咳嗽,喘促不能平臥。
  • 水飲凌心,阻遏心氣,則可見心悸、心痛。
  • 水飲停滯中焦,阻遏脾胃氣機,可致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,而見頭昏困倦,脘腹脹滿,納化呆滯。

二、「氣隨津脫」

  • 指津液大量丟失,氣失其依附而隨津液外泄,出現暴脫亡濕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多由高熱傷津,或大汗傷津,或嚴重吐瀉耗傷津液等所致。


三、「津枯血燥」

  • 指津液枯竭,導致血燥不濡、或血燥生風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因高熱傷津,或燒傷引起的津液損耗,或陰虛癆熱,津液暗耗,均會導致津枯血燥。
  • 臨床多見心煩,鼻咽乾燥,肌肉消瘦,皮膚乾燥,或肌膚甲錯,皮膚瘙癢,舌紅少津等臨床表現。


四、「津虧血瘀」

  • 指津液耗損,導致血行瘀滯不暢的病理因素。
  • 因高熱、燒傷,或吐瀉、大汗等因素,致使津液大量虧耗,則血量減少,血液循行滯澀不暢,而發生血瘀之病變。
  • 臨床表現,除了原有的津液不足的徵象外,還可出現舌質紫絳,或有瘀點,瘀斑,或見斑疹顯露等症。


五、「血瘀水停」

  • 指因血脈瘀阻,導指津液輸布障礙而水液停聚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血中有津,脈外之津可滲入血中;血瘀則津液環流不利,也必致氣滯,導致津停為水,故血瘀常伴水停。
  • 如心陽虧虛,運血無力,血脈瘀阻,除見心悸、氣喘、口唇爪甲青紫,舌有瘀點或瘀斑之外,亦可見下肢、面目浮腫。

Sunday, December 1, 2013

中醫淺談 :氣血的病變

氣血關係的失調,主要有
  1. 氣滯血瘀
  2. 氣虛血瘀
  3. 氣不攝血
  4. 氣隨血脫
  5. 氣血兩虛

「氣滯血瘀」:
  • 指因氣的運行鬱滯不暢,以致血液運行障礙,繼而出現血瘀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臨床多見胸脇脹滿、疼痛、瘕聚、癥積*等病症。
  • 多因情志內傷,抑鬱不遂,氣機受阻而致血瘀,多與肝失疏泄關係密切。
  • 氣滯多見血瘀、血瘀必見氣滯,兩者互為因果,多同時並見。

「氣虛血瘀」:
  • 指因氣對血退動無力,以致血行不暢,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臨床多見驚悸怔忡、喘促、水腫及氣虛血滯的肢體癱瘓、痿廢等病症。
  • 氣虛、氣滯、血瘀可並存並互相影響。
  • 多因心氣不足,運血無力而致。

「氣不攝血」:
  • 指由於氣虛不足,統攝血液的功能減弱,血不循經,逸出脈外,而導致各種的出血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主要表現為中氣不足,咯血、吐血、紫斑、便血、崩漏等症。
  • 多由於脾氣虛引起,但亦與其他臟腑之氣的盛衰有關。

「氣隨血脫」:
  • 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,氣隨血的流失而急劇散脫,從而形成氣血病脫的危重病理狀態。
  • 出要表現為精神萎靡,眩暈或暈厥,冷汗淋灕,四末不溫,或有抽搐,或見口乾、脈微細。
  • 血為氣之載體,血脫則氣無所附,氣隨血散脫而亡。

「氣血兩虛」:
  • 指氣虛和血虛同時並存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臨床上可見五白、少氣懶言、疲乏無力、形體瘦削,心悸失眠、肌膚乾燥、肢體麻木等症。
  • 多因久病消耗、氣血兩傷;或先失血,氣隨血耗;或先氣虛,化血衰少,從而形成氣血兩虛。

*注:
癥積:指腹內結塊有形可徵,固定不移,痛有定處,病在血分,多為臟病,病史較長,病情一般較重。
瘕聚:指腹內結塊聚散無常,痛無定處,痛無定處,病在氣分,多為腑病,病史較短,病情一般較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