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Wednesday, October 30, 2013

中醫淺說:氣的病變

氣的失常,主要包括「氣虛」或「氣機失調」。

一、「氣虛證」

  • 氣虛指氣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過,而表現出臟腑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常見氣短、乏力、神疲、脈虛、自汗、易於感冒、面白、舌淡等,動則諸症加重。
  • 形成氣虛的原因包括(i)先天不足(ii)後天失養(iii)久病(iv)勞累(v)年老體弱等。
  • 由於元氣是氣的根本,故元氣虧虛可引起全身性氣虛;而無論何種氣虛,終將導致元氣虧虛。
  • 氣虛可發展為「氣陷證」、「氣不固證」、「氣脫證」等。


二、氣機失調

 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而引起的病理變化,如:

  • 氣滯證
  • 氣逆證
  • 氣閉證
  • 氣陷證
  • 氣不固證
  • 氣脫證

1.「氣滯證」
  • 指氣機阻滯,氣機運行不暢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常見脘腹胸脅或受傷部位脹、悶、疼痛,而疼痛多為竄痛、攻痛。疼痛部位不定,按之無形,氣行則減。脈象多弦。
  • 一般屬於邪實為患、但亦有因氣虛無力推動而氣滯者。
  • 主要由於情志內鬱、或病理產物(如痰、濕、熱、食積、瘀血)阻塞,或臟氣機能失調,影響氣的流通。
  • 由於肝升肺降、脾升胃降,臟腑氣滯以肝、肺、脾、胃多見。
  • 氣滯則血行不利、津液輸布不暢,故可引起血瘀津停,形成瘀血、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。


2.「氣逆證」
  • 指氣的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,以臟腑之氣逆上為特徵的一種病理狀態。
  • 常見咳嗽氣喘、呃逆、嘔吐,甚至出現頭暈、頭痛、暈厥,嘔血或咯血 。
  • 一般屬邪實(如外邪、痰濁)為患、或精志所傷,或飲食不當、亦有因氣虛而上逆者。

  • 氣逆只是一個病機,應注意辨別病因、病位等而構成完整的診斷/完整的證(規範)
  • 臟腑氣逆以肝、肺、胃多見。

3.「氣閉證」
  • 指氣機閉阻,氣不能外出,以致清竅閉塞,神失所主,出現昏厥的一種病理狀態。
  • 常見突發勢急症重之昏厥、或內臟絞痛、或二便不通、息粗聲高、脈實(沉弦有力)等
  • 多由情志刺激,或劇痛,或外邪(砂石、蛔蟲),或病理產物(如痰濕、食積、瘀血)等阻塞氣機所致。

4.「氣陷證」
  • 指氣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過,以氣虛升舉無力而下陷為特徵的一種病理狀態。
  • 「氣陷」的病理變化有兩種,包括「上氣不足」和「中氣下陷」。
  • 「上氣不足」:在氣虛的基礎上,可兼見耳鳴、眩暈、眼瞼下垂等。由於脾氣虛損,升清之力不足,機體無力把水穀精微上輸於頭目,而致頭目失養。
  • 「中氣下陷」:在氣虛的基礎上,可兼見子宮下垂、陰挺、脫肛、胃腎下垂等。由於脾氣虛損,升舉無力,氣機趨下,內臟位置維繫無力,而致臟器下垂。
  • 「氣陷證」多由「氣虛證」發展而來。體素虛弱,或久病耗氣,以致脾氣虛損,清陽不升,中氣下陷,從而形成「氣陷證」。


5.「氣不固證」
  • 指氣失其固攝之能,在氣虛的基礎上,出現二便、津、精、血、胎元等不固,易感冒的症狀。
  • 「氣不固證」多由「氣虛證」發展而來,常涉及到肺、脾、腎三臟

6.「氣脫證」
  • 指氣不內守,大量向外亡失,以致機能突然衰竭的一種危重證侯。
  • 心氣脫,可見目閉、神識不清、面色蒼白、脈微欲絕或虛大無根。
  • 肺氣脫,可見氣息微弱,汗出不止。
  • 腎氣脫,可見二便失禁。
  • 脾氣脫,可見全身癱軟,手撒口開等。
  • 氣脫多由「氣虛證」或「氣不固證」發展而來。長期慢性疾病,或氣隨津脫,或氣隨血脫,或長期飢餓、極度疲勞、暴邪驟襲、導致正不敵邪從而出現「氣脫證」。

Wednesday, October 23, 2013

中醫淺說:氣的概念

「氣」,在中國古代哲學,是指存在於宇宙之中、不斷運動而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,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。

「氣」,在中醫學,則指人體內生命力很強、不斷運動、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,是人體生命的本原,亦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。氣運行不息,推動和調控人體內外的新陳代謝和臟腑機能,激發物質與能量的轉化,負載和傳遞生命信息,維系人體生命進程。氣的運動停止,則意味着生命的終止。



一、氣的生成
「人體之氣」,簡稱「人氣」或「氣」,來源於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氣(即元氣)、水穀之精所化生的水穀之氣(即穀氣)、和吸入自然界的清氣。三者在腎、脾胃和肺的作用下,結合而成為「人身之氣」。

腎為生氣之根:腎精的主體是先天之精,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氣,為人體之氣的根本。


脾胃為生氣之源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其運化的水穀精微,是人體後天之氣的主要來源。


肺為生氣之主:肺主呼吸,所吸入的清氣是人體後天之氣的另一主要來源。



二、氣的生理功能
「氣」的生理功能,可歸納為五方面:
  1. 推動和調控:(陽)氣既能激發、興奮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及生殖機能、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機能、精血津液的生成和輸布、和各種精神活動。同時間,(陰)氣則能減緩、寧靜和抑制人體的生長發育及生殖機能、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機能、精血津液的生成和輸布、和各種精神活動。
  2. 溫煦和涼潤氣溫煦和涼潤的作用,能維持相對恆定的體溫。(陽)氣能溫煦各臟腑、經絡、形體、官竅,使其進行正常生理活動,也能溫煦精血津液,使其進行正常施泄、循環和輸布。(陰)氣的涼潤作用,能防止各臟腑、經絡、形體、官竅生理機能過亢,也能防止精血津液的過度代謝和運行失常。
  3. 防禦作用:氣能護衛肌表,防禦外邪入侵,同時也能祛除侵入人體內的病邪。
  4. 固攝作用:氣能統攝血液在脈中運行,防止血液逸出脈外。氣也能固攝汗液、二便、唾液、胃腸液,控制其分泌量。氣還能固攝精液,防止其妄泄。
  5. 中介作用:氣充斥於人體各臟腑組織之間,是感應和傳導信息的載體,維持機體的整體聯系。外在信息的感應和內傳,內臟信息於體表的反映,以及內臟之間各種信息的相互傳遞,都有賴氣發揮其中介作用。

三、氣的分類
「元氣」:
  • 為人體中,最根本、最重要的氣,由腎精(或先天之精)化生,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。
  • 「元氣」的生理功能,主要是推動和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機能,和對動和調控各臟腑、經絡、形體、官竅的生理活動。
  • 「元氣」含有「元陰」、「元陽」,為一身陰陽之根,臟腑陰陽之本。

「宗氣」:

  • 是脾胃運化、上輸於肺的穀氣,與經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,相互結合而聚於胸中的氣。
  • 「宗氣」的生理功能,主要有行呼吸、行氣血和資先天三方面。「宗氣」上走息道,推動肺的呼吸,與呼吸、語言、發聲有關。「宗氣」貫注心脈,推動血液運行,與氣血運行、心博力量和節律有關。「宗氣」還可沿三焦,下行臍下丹田,以資先天「元氣」。

「營氣」、「衛氣」:

  • 皆來於水谷精微,由脾胃所化生,可稱為同源。
  • 「營氣」屬陰,又稱「營陰」,其性精純,行於血脈,流注全身,有化生血液和營養全身的作用。
  • 「衛氣」屬陽,又稱「衛陽」,性質慓疾滑利,行於脈外,能防禦外邪入侵,溫養全身,調控腠理的開闔,使汗液有節制地排泄。
  • 營衛相偕而行,白天以「衛氣」為主導,「營氣」隨「衛氣」由體內行於體表;夜間以「營氣」為主導,「衛氣」隨「營氣」由體表行於內臟。
  • 營衛調和,才能維持正常的體溫和汗液分泌;若營衛失和,則可出現惡寒發熱、無汗或汗多,「晝不精、夜不瞑」,以及抵抗力低下易感冒等病症。

「臟腑之氣」、「經絡之氣」:

  • 均是全身之氣的一部份。一身之氣分佈到某一臟腑或某一經絡,即成為某一臟腑或某一經絡之氣,負責推動和調控其生理功能。
  • 人體「臟腑之氣」都有其獨特的規律, 比如心、肺在上,其氣宜降;肝腎在下,其氣宜升。
  • 每一臟腑之氣的運動,就其本身來說,也有升有降,如肺氣的宣發和肅降。
  • 臟腑之間的關係中,也體現了升降的統一,如肝氣左升與肺氣右降、脾氣升清與胃氣降濁。
  • 臟腑氣機中,體現了升中有降、降中有升、升已而降、降已而升的運動特點,以及對立統一、協調平衡的規律。

四、氣的運動
「氣」運行全身,主動而屬陽。

氣的運動稱為「氣機」,在人體之內主要有升、降、出、入四種運動形式。


「氣化」是指由氣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變化,在人體內主要是指精、氣、血、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,亦即體內物質與能量的相互轉化過程,是生命的基本特徵,包括:

  • 精的化生、化氣、化髓、化神
  • 精血互化、津血互化
  • 氣的化生、生血、生精、化神、化為能量熱量
  • 血的化生、血化為神
  • 津液的化生、化尿、化汗
氣的升降出入,是氣化過程發生和賴以進行的前提和條件;而氣的各種運動形式,在氣化過程中得以體現。

「氣機調暢」,一方面是指氣機通暢無阻,另一方面,則是說氣的升降出入必須平衡協調。


Saturday, October 19, 2013

中醫淺說:精的病變

精的失常,主要包括「精虛」和精的施泄失常兩方面。

一、「精虛」

  • 指腎精(主要為先天之精)和水穀之精不足,及其各種功能低下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常見生長發育不良(如小孩囟門遲閉、五遲、五軟等);女子不孕、男子精少不育或滑精過多、精神委頓、耳鳴健忘、面色無華;或體弱多病、未老先衰等。(同「腎精不足證」。)
  • 先天稟賦不足、或後天失養、或過勞傷腎,以及臟腑精虧不足,日久累及於腎,均能導致精虛。
  • 由於腎失藏精的主要臟器,所以精虛以腎精虧虛最為重要。脾失化生水穀之精的主要臟器,故精虛之源又在於脾。

二、精的施泄失常

精的施泄失常有兩類,排泄過度則「失精」,排泄障礙則「精瘀」。

1.「失精」

  • 指生殖之精和水穀之精大量丟失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生殖之精的大量丟失,表現為精液排泄過多,或兼有滑精、遺精、早泄*,並有精力不支、思維遲鈍、失眠健忘、少氣乏力氣虛等症。水穀之精大量丟失,表現為長期的蛋白尿或乳糜尿。
  • 精藏於臟腑之中不妄泄,主要有賴腎的封藏和肝的疏泄平衡協調。
  • 房勞過度、久病及腎或過度勞類,可致腎氣虛衰、封藏失職;素體陽盛、性慾過旺、相火偏亢,內擾精室,也可導致肝氣疏泄太過;或脾氣衰弱,運化失常,氣失固攝,均可導致「失精」。
  • 若精泄不止,則成「精脫」,為失精的重證;精為氣化生之源,精脫必耗傷氣,而導致氣脫等危重證,故治「精脫」以固氣為要。

2.「精瘀」

  • 指男子精滯精道,排精障礙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主要表現為排精不暢或不能排精,可伴精道疼痛、睪丸小腹重墜、精索小核硬結如珠、腰痛、頭暈等症狀。
  • 房勞過度、忍精不泄、少年手淫,或邪阻精道、腎氣虛、肝失疏泄等均可導致「精瘀」。

*注:


「遺精」:指病人不性交而精液遺泄的症狀,多由於心脾兩虛、或腎氣虧虛、或濕熱下注所致。「遺精」有兩類,分為「滑精」和「夢遺」。「滑精」指清醒時精液流出,而「夢遺」則指夢中性交而遺精,多是腎陰虧虛、相火擾動精室所致。

「早泄」:指患者陰莖插入陰道不足一分鐘,甚至尚未插入,便發生射精,不能進行性交的症狀,通常是腎氣虧虛、或心腎不交、或肝氣鬱結、或濕熱下注所引起的。

「陽萎」:指男子陰莖不能勃起,或勃起不堅,或堅而不能持久,不能進行性交的症狀,是客觀性功能低下的表現,多由於腎陽虛、或心脾兩虛、或肝氣鬱結、或濕熱下注所致。

Wednesday, October 16, 2013

中醫淺說:精的概念

中醫學之精,又稱為「人體之精」或「一身之精」,是由「先天之精」與「後天之精」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精華物質。「人體之精」是生命的本原,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。

「先天之精」稟受於父母,為生命的原始物質。「後天之精」則來源於水穀,亦即脾胃化生的「水穀之精」。「後天之精」不斷充養「先天之精」,而「先天之精」亦不斷促進「後天之精」的化生;二者相輔,使「人體之精」逐漸充盛。


「一身之精」分藏於各臟腑,成為「臟腑之精」。「臟腑之精」具有濡養、滋潤和支撐本臟腑及其所屬形體、官竅等作用。「臟腑之精」既有「先天之精」的成分,又有「後天之精」的成分。其中,腎精主要是「先天之精」,而其他臟腑之精則主要是「後天之精」。


精的施泄,有兩種形式:

1. 是分藏於全身各臟腑之中,濡養臟腑,並以「氣化」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的生理機能。
2. 是化生為生殖之精,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。

精的生理功能,除了繁衍生命外,還有濡養、化血、化氣、化神等功能。精能濡養滋潤各臟腑、形體、官竅等,保證其生理功能正常進行。精可轉化為氣為血,使氣血充盛,保持生命活動旺盛。精還是神的物質基礎,「積精全神」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證。


精的含義,可分為「狹義之精」、「一般意義之精」和「廣義之精」。

1. 「狹義之精」:特指具有繁衍後代作用的「生殖之精」,源於腎精,是精的本始含義。
2.「一般意義之精」:包括「生殖之精」、「先天之精」、「後天之精」和「臟腑之精」等。
3.「廣義之精」:泛指一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液態精華物質,包括「先天之精」、「後天之精」、「臟腑之精」、「生殖之精」, 以及人體的血、津液以及水穀精微等。

Wednesday, October 9, 2013

中醫淺說:精氣學說

精氣學說」,是對中醫學影響較大的古代哲學思想之一。它始於先秦時期,到兩漢時被「元氣說」同化,主要研究精氣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,並用以解釋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,及其發展變化。

「精」的概念,源於「水地說」,即萬物由水、地產生,依靠水、地的滋養培育而發展起來。

」的概念,源於「雲氣說」,是先民運用觀物取象的思維方法,把從日常生活中直接觀察到的雲氣、風氣、水氣、呼吸之氣等加以概括、提煉、抽象出來的一種概念。

古代哲學的「精」與「氣」,其內涵是同一的。古代哲學家在「水地說」、「雲氣說」和中醫「人體生殖之精」的基礎上,把「精氣」的概念抽象為:無形而動的、極細微的物質,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。

古代哲學「精氣」的基本概念有二:
1. 泛指「氣」,即充塞宇宙萬物之中,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,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。
2. 指「氣」中的精粹部份,即構成人類本原的部份。

「精氣學說」認為,宇宙萬物的生成,皆為「精氣」自身運動的結果。天地之氣交感、陰陽二氣和合,萬物便得以生成;而精氣聯系着天地陰陽,充當中介,使萬物得以相互感應。這基理即《周易》中提及的「同氣相求」,或《呂氏春秋·召類》中的「類同相召,氣同則合,聲比則應。」

精氣」有兩種存在形式:
1.「無形」,即精氣處於彌散而運動的狀態,通常簡稱為「氣」。
2.「有形」,即精氣處於凝聚而穩定的狀態,通常簡稱為「形」。

「精氣」的運動稱為「氣機」。氣的運動形式:
  • 在自然界中,主要有升、降、聚、散。精氣的運動,推動著宇宙萬物的生成、發展、變化和消亡,維持著自然界新陳代謝的平衡。
  • 在人體中,氣的運動形式有升、降、出、入。天地精氣化生為人,構成人類的本原;而人的生死過程,也即氣的聚散過程。

「精氣」運動的普遍性,主要表現在:
  • 「升降出入、無器不有」。宇宙中任何有形之體,自身都具備運動特性,和升、降、聚、散等運動形式。
  • 氣的升、降、聚、散運動,使宇宙充滿了生機,促進了生物的生、長、老、死。
  • 氣的運動止息,宇宙便失去了生機。

「氣化」是指氣的運動在宇宙中產生各種變化的過程,主要形式有四:
  • 氣與形之間的轉化
  • 形與形之間的轉化
  • 氣與氣之間的轉化
  • 有形之體自身的不斷更新變化

氣化過程,分為「化」和「變」兩種類型。
1.「化」,是指「氣」緩和運動所促成的某些改變,也稱為「量變」。
2.「變」,是指「氣」劇烈運動所促成的顯著改變,也稱為「質變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