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Friday, February 14, 2014

中醫淺說:脾與腎的關係

脾與腎的關係,主要有兩方面:
  1. 先天與後天的關係
  2. 水液代謝

「腎為先天之本」,而「脾為後天之本」,先天與後天,相互資生,相互促進。先天激發資助後天,後天充養培育先天。如脾之運化,賴腎陽之溫煦;腎藏之精,賴脾運化的水穀精微的培育和充養。在病理上,脾腎相互影響,互為因果。如腎陽不足,不能溫煦脾陽,可見腹中冷痛,下利清穀或水腫等症。脾氣久虛,后天之精化生無源,不能充養先天之精,可致腎精虧虛而見機體的發育遲緩。

此外,脾與腎的關係,還表現在水液代謝方面:脾主運化水液,腎主水液代謝,二者相互為用,共同完成水液的輸布與排泄。在病理上,脾氣不能運化水液,腎氣失其蒸化之職,均可致水液停聚而成痰飲水腫。脾腎陽虛是慢性水腫的最常見病機。


「脾腎陽虛證」
  • 屬虛證,臨床常見:
  1. 腎陽虛:腰膝酸軟、耳鳴、尿少、全身水腫。
  2. 脾陽虛:食少、腹脹、腹痛綿綿 、久瀉久痢不止、五更泄瀉、完穀不化 、喜溫喜按 。
  3. 陽虛證:腰腹冷痛 、畏冷肢涼、面白。舌淡胖、苔白滑;脈沉遲無力。
  • 水濕停聚,可用「培土制水法」,又稱「坉土利水法」或「溫腎健脾法」治療。脾屬土、腎屬水,土克水;溫脾陽,加強脾的運化,可以避免腎水的氾濫。
  • 腎陽虛導致脾陽虛,可用「益火補土法」治療。此“火”是指“命門之火”, 即腎陽,而不是心火;即通過溫腎壯陽以補脾陽。

Tuesday, February 11, 2014

中醫淺說:肝與腎的關係

肝與腎的關係,主要表現在三方面:
  1. 精血同源
  2. 藏泄互用
  3. 陰陽互滋互用

「精血同源」:肝藏血、腎藏精;精血互生。肝血、腎精同源於水穀精胃,肝血的化生有賴於腎精的資助,腎精的充盈亦有賴於血液的滋養。精血二者,盛則同盛,衰則同衰,故稱「精血同源」。

「藏泄互用」:肝主疏泄,腎主閉藏,二者「藏」「泄」既相反又相成。肝氣之疏泄,可使腎氣開合又度,生殖之精便得以正常化生於施泄。腎氣的封藏,則使精不妄泄,精足則能涵養肝氣,使之正常疏泄而不致太過。這種肝腎藏泄互用的關係,主要表現在女子月經、生育和男子排精等方面。肝腎藏泄失調,可致月經失調,男子泄精的異常。

「陰陽互滋互用」:腎陰為一身陰氣之源,腎陰滋補肝陰,共同制約肝陽,可使肝陽不致上亢,腎水與肝木的這種關系,稱為「水能涵木」。若腎陰不足,不能涵陽肝木,即「水不涵木」,可導致肝腎陰虛,肝陽上亢,甚致化風的病變。同樣,肝陰不足,也可導致腎陰不足,形成肝腎陰虛的病變。


「肝腎陰虛證」
  • 又稱「肝腎陰虛陽亢」、「下焦病」,屬虛證。臨床常見:
  1. 肝陰虛:眩暈、目澀 、脇痛、肢體震顫。
  2. 腎陰虛:腰膝酸軟 ,頭暈耳鳴,男子陽強易舉、遺精、夢交或女子崩漏、月經先期或經少 。
  3. 陰虛證:五心煩熱 、 顴紅、潮熱、盜汗、口燥咽乾。舌紅苔少或無苔,脈細數。
  • 肝腎屬母子關係,可用「滋水涵木法」-滋養腎陰以養肝陰。

Friday, February 7, 2014

中醫淺說:心與腎的關係

心與腎的生理關係,亦稱為「心腎相交」,主要表現在三方面:
  1. 水火既濟
  2. 精神互用
  3. 君相安位

「水火既濟」:心在五行屬火,位居於上而屬陽。腎在五行屬水,位居於下屬陰。心腎陰陽,水火,上下之間必須交通,即心陽必須下降於腎,以助腎陽,共同溫煦腎陽,使腎陰不盛。腎陰必須上濟於心,以滋心陰,共同涵養心陽,使心陽不亢。

「精神互用」:心藏神、神藏精。精能生神,神能御精。精足則神安,神安則精固。

「君相安位」:心為君火,腎寓相火(又稱命火)。「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」,君火在上,如日照當空,為一身之主宰;相火在下秘藏,稟命守位,則心陽充足。

若心腎之間的水火、陰陽、精神生理平衡失調,則為「心腎不交」,表現為「心火不能下降於腎而獨亢」,「腎陰不能上濟於心而凝聚」的一系列病理變化。


「心腎不交證」
  • 又稱「心腎陰虛」或「心腎陽亢」或「水火不濟」,屬虛證。臨床常見:
  1. 心陰虛:心悸、心煩、失眠、多夢
  2. 腎陰虛:腰膝酸軟、頭暈、耳鳴、夢交、遺精、相火偏亢
  3. 陰虛證:五心煩熱、顴紅、潮熱、盜汗 、口燥咽乾、舌紅少苔或無苔、脈細數
  • 心為火腎為水,水火相克,可用「瀉南補北法」-瀉心火以滋腎水。用于腎陰不足、心火偏旺的情況。

「心腎陽虛證」
  • 又稱「心腎虛寒證」,屬虛證。臨床常見:
  1. 心陽虛:心悸、心痛、胸悶。
  2. 腎虛水泛:腰膝酸軟、耳鳴 、尿少、水腫。
  3. 陽虛證:畏冷肢涼、面白。舌淡苔白,或舌淡紫;脈沉細弱。

  • 常見證如「風濕性心臟病」、「心源性水腫」。
  • 「水氣凌心證」 :除心腎陽虛外,有明顯水腫。如有兼見肺證症狀,稱為「水氣凌心射肺」。

Tuesday, February 4, 2014

中醫淺說:心與肺的關係

心與肺的關係,主要體現在「氣」與「血」的互根互用。

宗氣與心肺之氣的生成有關,具「走息道行呼吸,貫心脈以行氣血」的作用,故為聯結心之搏動與肺之呼吸的中心環節。

「氣為血之帥」、「氣行則血行」,肺主一身之氣,肺氣助心行血,主要通過宣發肅降、朝百脈,生成宗氣等生理功能來實現。心主身之血脈,推動血液循環。兩者配合,才能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。

「血為氣之母」、「血載氣行」,肺吸入的清氣,必須得到血液的運載,才能輸布全身。故心功能異常,如心氣不足、心陽不振、瘀阻心脈等導致血行失常時,也會導致肺之功能異常。


「心肺氣虛證」
  • 主虛,臨床常見:
  1. 心陽虛:心悸
  2. 肺氣虛:咳嗽
  3. 氣虛證 :神疲 、 乏力 、 氣短 、自汗
  4. 舌淡白、脈沉弱或結代